近来在华东地区采访《中国花卉报》记者听到三个故事。
故事一:年前,江苏A先生往西南某地发了一批紫薇,对方开价可观,A先生在合同上便没有多做细化。不幸到场后土球破了一两个,六七万元的货硬生生被压价到不足万元,最终A先生顶不住压力妥协交货。
故事二:B女士的“朋友”去年分包到华东某地一个绿化项目,B女士负责供苗,结果年底结账时“朋友”消失了。后来想方设法找到人时,对方已是一贫如洗,账户里没有一点结余,最终B女士只能让对方补足欠条,无奈地等待。
故事三:C企业是华东叱咤风云的大型园林施工、苗木生产企业。去年,公司对外宣称业务量十分可观。不过最近消息峰回路转:传闻该企业资金出现问题,已被国资接手。
三个“黑天鹅”事件或大或小,仅是近来业内花边新闻的一隅。综合来看,此类负面消息都充斥着种种“不确定性”,熟悉宏观经济的人会发现,这种“不确定性”事件在这几年楼市、股市、金融市场频频发生。市场规律变得诡异,按传统思维方式判断发展不奏效了——原因是新形势、新模式、新业态不断挑战着市场固有形态,传统一度被颠覆。大环境如此,园林行业自然无法独善其身,如今,这种不确定性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行业普罗大众。
一、收益
影响最直接的自然是收益变化。
细察上述前两个事件,不仅是常见的压价、欠款问题,而是行业在变化中滋生了诸多盲区,一些人还没缓过神来。
据了解,A先生与B女士所参与的是以EPC模式进场的园区类项目,采购方位高权重,手握生杀大权。A先生去库存心切,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,再加上条款不明确,最终“哑巴吃了黄连”;B女士的“朋友”则是与发包单位发生摩擦,最终轻而易举被请出局。
复杂程度更上一级的PPP项目更是残酷。在PPP项目中,建设方与资金方强势程度不相上下,参与其中的园林企业压力倍增,稍有不慎就会被赶出场外。这种压力自然被下放,最底层的苗木供应商如临危墙。据一位资深园林人士透露,某上市园林企业曾高调对外宣传的一个PPP项目,最终只做了第一标段就被地方政府扫地出门,原因是质量不达标。
大型企业都容易在PPP项目中翻船,中小企业风险不言而喻。由此也可发现,项目模式的变化直接导致了行业生态圈的变化,上游市场的“不确定性”,加剧了下游的风险。从资金上分析,PPP项目与EPC项目的合作构架复杂,若是位于最顶端的政府在资金配套上不及时,下游风险就会受到几何级催化,出现“踩踏”事件。
日前造访夏溪花木市场,市场苗木采购十分火热。据闻开春以来,不少苗木出乎预料的逆袭,部分规格还出现了断档。情况虽然喜人,但也有些人居安思危,开始担心起苗款问题。因为春季是苗木走货高峰,货款交接一般要到年末,有大批人眼下是硬着头皮接单,年末催款任务严峻。
虽然华东一带在经济实力上较有优势,市政项目保障性更强,但在层层合作模式盛行的业态中,风险累加后给回款带来的难度、给收益带来的伤害不得不虑。
二、交易模式
由于苗款青黄不接的现象时有发生,一些人对赊帐交易可能带来的伤害已有所警觉,不得不立下规矩:没现金就闭门谢客。
这就给了第三方平台进入的机会,它们利用资源关系、资金优势、能拿到手的地方财税政策,在苗木交易中充当第三方信托作用,打通供需通道,同时替上下游解决短时间内的现金问题。
看大家那么热闹,一些大型园林公司也坐不住了,索性自掏腰包成立平台型子公司,作为母公司苗木采购、资材采购、资产收购的马前卒。业内人士分析,此类公司除了可作为母公司的“孵化型子公司”外,还能为母公司节约管理成本,分担苗木买卖中的沟通压力。
在盈利模式上,此类平台企业总体可分为两类:一类通过收取中间价差、服务费获利;另一类则是通过上下游交易蓄积资金,做大数据,为拥抱资本市场、吸引一个好东家在布局。尤其是以网络形式出现的平台优势更佳,便于公司数据化管理,对投资者诱惑力大。
无论如何,百家争鸣的第三方平台撬动着行业固有交易模式,模式变化又给市场的“不确定性”添柴加火。最近在江浙一带多有听闻:甲本来不敢给乙公司供苗,但由于有“某某平台”的担保、垫款,交易就达成了——这让旁人,特别是甲的竞争对手感到意外:自己不敢吃的螃蟹,让别人吃走了。
不过第三方平台并非百分百保险,其自身盈利模式是硬伤。若是靠收取服务费获利的平台,其弊端在于增加了管理成本,最终苗木成交价格自然高于市场价,市场竞争处于弱势,而且也容易出现业务员单飞的情况。
另一类布局未来的平台,其压力主要来自于资金投入的成本。尤其在A轮融资之后,资金体量的扩大会加速平台膨胀,资金成本与管理成本双双走高,平台生存更为吃力。
前几年也有过此类平台轰然倒下的案例,但尚未对行业主流交易模式造成大影响。然而眼下这些平台在市场中扮演的戏份逐渐加重,涉及到诸多大型利益群体,如果倒下会在行业中砸出大坑,不仅对于投资方还是平台依附的参与者,都是“黑天鹅”事件。
三、行业格局
对于区域性产业而言,局势的微变化会连带引爆行业格局变化。尤其在当前行业资产配置变化剧烈的华东地区,这里多家大型园林苗木企业纷纷跳出原有模式,项目操作手法求变求新,企业资产更具多元化。种种变化的叠加,为区域行业格局重塑积累了躁动的势能。
2016年,江、浙、沪三地各有一家园林企业通过IPO登陆A股主板市场,已在排队或拟上市的华东园林企业还有数家。毫无疑问,继华南地区以后,华东园林企业在拥抱资本上开启了“飞行模式”,一些企业的突然崛起让人觉得意外。然而更不可预计的事还在后面,其在登上更大舞台后会以新型姿态切入园林市场,上手区域性PPP、EPC项目更轻而易举,市场剩余资源会重新分配。
部分大企业的吸星大法功力增强,也加剧了行业马太效应,引发行业分化。在华东业内,一些企业的资产成分变得愈发复杂,而且企业的资产变动潮还远未结束。据闻今年多家园林企业在资产重组上继续发力,其中不乏地产型资金或国有资金磨刀霍霍的身影。
有人进场,就有人离开。正如第三个故事所述,一些外表华丽的大型园林企业,在行业变化之际也会出现难以掌控的变化,被迫出局。而且《中国花卉报》记者多次听闻,一些大型企业已做好被新东家带走的准备。当然这也给了能抓住机遇的企业机会,给了其抢占空白市场的空间与时间。
在行业变动的季节,恐惧、迷茫、闪躲都无济于事。无论是对国家经济形势判断,还是对园林行业的预期,主流舆论所指都是未来发展将会越来越平稳。由此观之,此时或许是平稳前的最后一个大割据时期,也是占坑的绝佳机会。正所谓,这是最好的时代,也是最坏的时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