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洞察
您目前在:首页 > 行业洞察 > 商业评论
商业评论
2018年05月30日
园林企业换了装就成了生态企业?其实还需——越过生态与园林的鸿沟

来源:中国花卉报    作者:杨开源    

“生态文明”建设让园林行业喜迎政策红利,一批园林企业换装成为生态企业,号称要“赚生态园林的钱”。但被问到什么是“生态园林”?很多人语焉不详。而另一方面,国内生态保护领域的诸多倡导也与园林绿化理念相左,甚至有些极端的理念认为,城市园林绿化中大部分做法是反生态的。

园林与生态间的嫌隙始终存在,双方争论的焦点之一是生物多样性。从生态学角度评判,植物多样性仅是生物多样性的第一步,还有周边动物、微生物的多样性。生物多样性的最终目的是绿地生态系统达到平衡,形成多重分级的食物链,食物链顶端生物越多,说明越生态。

这种“生态要求”对当前国内公园建设与养护有些苛刻,但北京的“不拔野草”也算是积极靠拢的例子。专家提出进一步丰富植物多样性,采用乡土地被植物替代外来地被,目的在于尽量模拟原生地环境,降低外来植物入侵的可能。关键是,“不拔野草”做的不仅是表面工夫,需要设计、施工、养护各阶段一齐发力,许多工夫做在了前头。

在以往的园林项目操作中,设计过多偏重于层次、色彩、空间搭配,施工中也未对土壤等生长要素进行严格处理。二者都容易忽略植物生理、植物间相互作用及植物生长环境等内在问题,之后的粗放型养护则扩大了上述问题。

问题环环相扣,植物生理与园艺知识的匮乏掣肘了园林项目生态化。可究竟是什么导致这种现象存在多年,尤其是养护方面?笔者认为原因无非三方面:缺钱,缺标准,缺考核机制。

前两个好理解,一个是财政拨款问题,另一个是技术问题。关键在于第三个因素,它或多或少制约了前二者,属于根本因素。因此,笔者以为,考核机制的改变,才是推动园林行业生态化的临门一脚,只有唐僧念紧箍咒,不听话的孙大圣才能消停。

作为首都,北京园林部门“不拔野草”的更大意义在于树立榜样,明确落实“生态文明”建设中园林人该做的事,推动生态与园林的相辅相成。相信其影响会迅速扩散,首先在有条件的城市引爆,继而辐射全国。

不过,笔者也多一问:在今年全国各地开始实行的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中,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时,能否将已达到近自然标准、生态效应显著的城市绿地,也纳入自然资源资产中去?如若能如此,则城市绿地的生态化更能从顶层推动中落实。

联系我们业务服务友情链接
Copyright©2024 All Right Reserved. 杭州园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7004531号-1
地址:杭州市拱墅区湖墅南路186号丽阳国际大厦505 邮编:310000 总机:0571-8769979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