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一条完整的民宿旅游产业链必须包含哪些要素?
民宿旅游产业链的基本要素很明确。近几年,民宿产业完成了从单体民宿到品牌化连锁的进化,从前期的定位策划、规划设计、融资平台、投资机构,到后期的运营管理及营销推广,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民宿产业链。同时,基于民宿产品的价值生成机制和消费升级的时代红利,也形成了包含民宿预订平台、媒体平台、民宿培训、研学旅行、餐饮植入、商品销售、养生养老等细分服务项的完整价值链,甚至衍生出现出咖啡厅、茶馆、书店、文创空间等多种“民宿+”的创新业态。
2、民宿旅游的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民宿产品的打造,一个优质的民宿产品应当具有哪些特质?目前市场上有符合的产品吗?
一个优秀民宿的成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,选址、设计、运营、推广,每一个环节均要经过细致的打磨。
激烈的竞争环境下,大众对民俗的期望已经从“优质”趋于“极致”。精品酒店和民宿之间的边间越来越模糊。
对于一家好的民宿,首先是外部环境。虽然紧邻旅游景区或坐落于景区内的民宿更易成为旅行者的首选,但安静、优雅、自然环境与人文气息俱佳的趋于更易形成优质民宿集群,更会让民宿爱好者心动,“为了一个民宿,开始一段旅程”。
其次是硬件设施。优秀的硬件是民宿的先决条件,也是民宿主情怀的最重要载体。硬件建设包含建筑外观、庭院设计、室内软装、配套设施等一切物质空间的元素,民宿设计要把一间民宿的文化内涵物质化,其追求的风格不是规模和奢华,而是精致和特色。
最后是软环境,民宿应该是一家富有情怀的小酒店,它有主人公,有归属感,有社交属性,有品牌精神甚至文化内涵,资额才是一个有家的温度的优质民宿。
符合优质民宿条件的产品有很多,早期的莫干山民宿和最早走向全国的民宿连锁品牌,很多都深谙优质民宿的特性,从而成为中国民宿业的引领者,然而随着入场者的增多,民宿开发抄袭和复制现象严重,出现了一些同质化的民宿,虽然仍有美感,但是没有了独一无二的极致体验。
3、打造一个优质民宿产品应当遵循的基本流程和民宿产品的市场定位
建设一家民宿包括前期的硬件建设和后期的运营推广。硬件建设无需多言,前期的策划定位环节很重要。
精准定位必是民宿成功的先决条件,明确目标客群诉求才能打造优秀的产品。定位主要包含市场定位、产品定位和形象定位,市场定位是根据目标客群行为偏好、消费能力进行的价格区间和选址的定位;产品定位是在明确目标客群需求的基础上,确定的空间设计、文化内涵、硬件风格、配套设施的定位;形象定位是确定了民宿的市场定位、产品定位的基础上,在运营推广过程中品牌形象的不断强化。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,民宿才能获得持久而强大的生命力。
事实上,每一个精品民宿的诞生,都是定位先行。这与“旅游开发先定位,旅游规划先策划”的理念是一致的,任何一家优质民宿都不可能跨过精准定位环节。
4、关于民宿的盈利模式,一些民宿开拓出电商模式,例如亚朵网易严选酒店,对此如何看待?
电商是民宿“触网”的很难绕过去的衍生业态。其实这是民宿与特色商品销售结合的渠道升级版,有其合理性。但我们要思考:民宿本身在“电商模式”中是一种怎样的角色?“民宿+电商”和“电商+民宿”是不同的。
这种模式下,如果民宿成为了电商的线下体验店,那么“民宿”本身的文化属性就会被淡化,一个普通酒店甚至一个超市可以完成的业态嫁接,不需要民宿来完成,更何况,这种模式容易伤害民宿本身的格调。如果电商模式是民宿特色产品的线上渠道升级,这是很健康的模式,民宿获得了主导权,民宿主就会更有尊严,会更致力于开发民宿的特色产品,对民宿产业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。
5、一个民宿产品要盈利需要考虑的因素,对于目前市场上值得推广的民宿盈利模式
民宿要实现盈利,需要开源节流。所谓开源,就是增加盈利点。除了房费、餐饮之外,增加旅游商品销售收入等;所谓节流,就是降低成本,实现精益化管理。
对于没有绝对区位优势的民宿,如果要实现盈利,必须在 " 住 " 这一基本要素的基础上,充分叠加旅游出行的" 吃、行、游、购、娱 " 等其他要素来提供增值服务,从而解决住宿收入单一的盈利模式。依托温泉的日本北海道民宿、依托观光的丽江民宿、依托探险的雪山民宿等,已经超越了基本居住属性,而是基于当地特色,满足目标客群更高级别的诉求。
6、民宿市场上现在比较火的现象就是众筹,众筹在民宿行业盛行的原因分析
众筹的低门槛投资金额、突破投资地域限制的特点和灵活的表现形式,为旅游类创意项目提供了融通资金的作用。
传统的酒店、宾馆提供标准化服务,追求档次,投资额高,而非标准住宿则追求个性化设施和服务,多由个人投资建成。众筹在这两种旅游住宿业态中均有所体现,随着旅游业的个性化发展,非标准住宿成为业界新宠,后者在数量和成功率上明显高于前者。
民宿众筹本身是一种健康合理的融资方式。然而在实操中,投资者参与投资民宿众筹项目首先面临着前期尽调困难的问题,此外,后期收益确认、分配以及资金安全等问题也存隐患。
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,民宿众筹仍然值得鼓励,毕竟,民宿众筹的营销意义大于融资意义。众筹一方面可引资,另一方面可获客,潜在客户成为合伙人,可以带来更多客源,这是精准化营销模式。
民宿是最有情怀的旅游投资项目之一,颇像台湾所谓的小确幸,在有乡愁、有闲情逸致的年代里,谁都希望在乐意做的的事情中玩着赚钱。
可现实情况往往是事与愿违,第一批民宿投资者原本就没有打算赚多少钱,那是一批纯粹的梦想主义者,因其有梦想,故而对民宿注入了情怀,那是一种浸入骨子里的乡情和乡俗,是一种个性化、亲情化、家庭化的服务。也正因如此,且在民宿兴起之时,做的人少,新鲜好玩,并把准了城里人和现代人的心动点,所以也就火了,竟然还赚了大钱。
然而,当大家一拥而上去搞民宿,并奔着挣大钱的目的,民宿行业呈现规模化、功利化、宾馆化、大众化发展趋势,且选址、建设、文化、运营等一切行为已然走样、改变初心时,这个行业会在熙熙攘攘中中走向一种什么结局?
民宿的文化氛围与影响力的扩大,甚至一度引领和创造了新的消费取向,原来的为“一片景,找一张床”在某些地方甚至成了“为一张床、赴一座城”。而在民宿的浪潮中,仍需保持理性。在中国旅游业这个十倍速发展的市场中,一个行业从蓝海到红海的切换或许会迅速到超出想象,民宿投资中的陷阱不可忽视。
至于未来,民宿+民俗,也许是正路。
对于民宿,首先在一个“民”字,那就离不开民间、民族和民俗,而对于旅居者,恰恰这些民间、民族和民俗的文化是最具风情、最具魅力、最有吸引力的。所以说,民宿如果不与地域的、淳朴的、纯粹的、原真的、乡俗的文化结合,就只剩下一个空壳,就是一个标准化服务的、不具备个性的宾馆,一个只可以借宿的地方,就不成其为民宿,连一个农庄、农舍都不如。
民宿要接地气,对接大众市场,必须要讲文化,且是地域性文化,并要有个性化、亲情化服务。只有融合民俗风情,才能开发独具特色的“精品民宿”。
另外,关于民宿,必须指出的是,乡村振兴战略是一大利好。在乡村振兴战略下,民宿应该利用“城乡融合”,理解“共享经济”。也就是说,民宿发展的大背景是城里人、旅游者到乡下、到景区做短暂的旅居,这就是城乡融合、城景融合;至于旅居的方式和途径,那就是共享田园(农园、菜园、果园)、共享民居(农家、民宿、农庄)。也可以说,搞民宿要带着大家一起玩,包括农民、城里人和旅游者。
总之,民宿玩的是情怀,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营,如果偏要说经营,那一定要用心去经营。